3月10日早晨,暖阳驱散寒气,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大巴扎“醒”了。张灯结彩的步行街上,店主的吆喝声、讨价还价声、游客的欢笑声………各种声音交汇在一起。杨润站在店里,一边整理货架,一边透过橱窗望着窗外的人潮,眼神里满是喜悦。
36岁的杨润来自河南南阳,2019年他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开店,如今,已经拥有了三家店铺。
“这里的人热情质朴,我的梦想也在这里扎了根。”杨润说,尽管生意忙碌,但他闲暇时喜欢听游客聊天,喜欢在步行街为游客指路,喜欢在乐器店门口驻足,听艺人弹奏悠扬的乐曲。
杨润在上中专时,学习的是玉雕专业。他常听一位来自新疆的同学说新疆风光好、美食多、人文风情独特。“我就特想看看新疆到底有多好。”杨润说,那时他对新疆充满了向往。
2006年中专毕业后,杨润坐着火车来到了新疆,体验过喀什的人文风情,品尝过烤包子、拉条子、大盘鸡、羊肉串等各种美食。“新疆,让我念念不忘。”杨润说。
3年后,杨润不顾家人反对,怀揣着创业梦想,再次来到新疆。他四处打工,也接一些玉雕手工活。
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租房时,杨润和维吾尔族邻居一家相识。“大叔名字很长,我一直就喊阿比大叔,全名虽没记住,但是我永远忘不了他。”杨润说。
那时候,大叔一家做抓饭、大盘鸡、炖羊肉时,总会给杨润送来一份,过节的时候,会邀请杨润去家里做客。在大叔一家那里,他深深感受到了新疆人的热情、乐观、善良。
杨润最艰难的时候,身上只剩下几十块钱,正犹豫要不要回老家,大叔跑出租回来,聊天时得知了他的困境,当即掏出身上300元钱,把150元塞给了杨润,拉着杨润去家里吃饭,鼓励他要坚持。那一刻,杨润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。
杨润说,如果没有大叔的帮助,自己可能就不会留下来了。在大叔的鼓励下,杨润更努力了,干过服务员,搬运工,接更多的玉雕手工活。那时候,为了省钱,他基本就住在打工的地方。再后来,大叔全家搬走了,杨润常常会想起他们。
经过几年打拼,杨润赚到了一些钱,生活逐渐好转。2016年,他认识了一位在乌鲁木齐工作的阿克苏姑娘,结婚,买房,有了孩子,生活渐渐安定了下来。
3月10日,杨润(左)和店员交流邮册内容。石榴云/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摄
2019年,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招商,杨润兴致勃勃地去了,很快他的第一家店开张了,主营土陶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,这些土陶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都来自喀什。让他没想到的是,小店生意出奇地好,每天都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选购。
“这里是游客的目的地,却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。”杨润不仅融入了新疆,还交了一大帮朋友。店员都是维吾尔族,杨润把她们当成妹妹一样对待,店员们也真心喜欢这个大哥哥。
在他忙得顾不上吃饭的时候,她们会帮他买来拌面、烤肉。店员们结婚时,会邀请他去参加。
“这日子,太有劲儿了!”杨润笑着说,大家的交流很简单很真诚,让人心里很温暖。
“新疆有我的理想生活。”杨润说。在大巴扎开店的日子,生活每天忙忙碌碌,快乐无处不在,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。不知从啥时候起,每每提起新疆时,杨润总会说“我们新疆”。
大巴扎白天是热闹的集市,晚上是欢乐的舞台。烤全羊的香味、音乐的旋律,还有各民族的歌舞,让这里充满了烟火气。
生活美好,事业发展也比想象中更顺畅,杨润加入到了志愿者队伍中,穿着志愿者服装在大巴扎步行街当免费向导,为游客提供帮助,平时还会到福利机构参加活动。2023年,杨润获评乌鲁木齐市天山区“天山好人”称号。今年初,他被二道桥街道评为“最美志愿者”。
2024年,他和邮政部门合作,在大巴扎步行街开了一家主题邮局馆,货品有700多种。至此,他在大巴扎经营的店面达到3家。今年初,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天山明月城・丝路有戏演艺街区,他和邮政部门合作开的一家主题邮局馆也进入了装修阶段。
随着商机增多,杨润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。他打算把店员培养成合伙人,一起创业,一起致富。他还成立了公司,主营文创产品开发、旅拍服务等。说起自己未来,杨润信心满满。
对于为什么留在新疆,杨润想了很多,或许是这里的每个人都很友好,他们的笑容很有感染力;或许是巴扎上热气腾腾的美食,抚慰了他的味蕾与心灵;又或许是,在这里只要努力,能做的事还有很多……不管是何种理由,他都知道,这里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。“这里就是我的家,我要做更多喜欢的事,幸福地生活下去。”杨润的眼里,满是对未来的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