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一想,十多年前,春节的夜空,是不是比现在更热闹? 那时候,噼里啪啦的鞭炮声,是许多人儿时最美好的回忆。可如今,很多地方的烟花爆竹声,已经少了许多。这其中,就藏着一个叫杨凯生的故事。
2010年到2015年,杨凯生连续几年提交了关于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提案。他忧心的是环境污染,特别是空气质量。这提案,一下子炸开了锅!支持的人说,这能保护环境,还能减少空气污染,对健康有好处;反对的人则觉得,这破坏了传统,过节都没了气氛,甚至影响了相关的产业和生计。 这就像一场无声的战争,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激烈碰撞。
提案实施后,一部分地区确实空气质量有所改善,但经济影响和社会反响也十分复杂。 那些靠卖烟花爆竹为生的家庭怎么办? 当时,网络上关于这事的讨论非常激烈,杨凯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,甚至遭受了网络暴力。这真是让人心寒,网络本该是沟通的桥梁,怎么就变成了攻击的武器呢?
人们容易被情绪裹挟,信息不对称也加剧了误解。 那些指责的声音,一部分是基于对环境问题的担忧,一部分则是对传统习俗的维护,还有一些则是单纯的网络情绪宣泄,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杨凯生一个人身上。这让人不得不反思,网络暴力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有多大。
退休后,杨凯生选择了去大凉山和大巴山地区做公益,拍摄了一组纪实摄影作品《山风路;大凉山大巴山变迁纪实摄影》。照片里,展现的是大山深处人们生活的变化,也体现了他对社会、对的关怀。从提案人,到摄影家,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,但他对社会责任的承诺却始终如一。这或许就是他对自己过去十年的一种回应吧。
也许会有遗憾,但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社会责任的担当。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,并非水火不容,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平衡点。我们应该学习杨凯生的精神,理性探讨,避免极端化,以更包容的心态去守护我们的环境和传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