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人们谈及“低空经济”,往往会联想到尖端科技、航空产业或是资本角逐的“新蓝海”。但我想说,低空经济不是高悬云端的“空中楼阁”,它的本质是让飞行技术回归生活,让科技创新惠及每一个普通人。
低空经济的核心,是用科技的力量解决实际问题。无论是无人机为农田精准喷洒农药,还是直升机在深山老林执行救援任务,又或是快递包裹通过无人机飞入千家万户,这些场景的共同点在于——它们皆直击民生需求,提升社会效率。
在江西共青城,我们与当地茶企合作,用物流无人机化身“茶叶搬运工”,将高山茶叶从崎岖山路快速运至加工厂,节省了80%的运输时间,让茶农的收益直接提升。在农业大县于 都,农用无人机每年为16万亩农田提供植保服务,替代人工喷洒的辛劳,让农民从“面朝黄土”转向“手握遥控器”的智慧农业新图景。这些实践印证了低空经济并非遥不可及,而是扎根于田间地头、街头巷尾的“民生工程”。
低空经济的生命力,在于应用场景的无限延伸。我们始终认为,技术必须与需求结合,才能真正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应急救援:在森林火灾中,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设备,穿透浓烟锁定火源,为消防员开辟安全路径;在防洪一线,无人机堤防巡护,实时回传险情数据,实现灾情隐患精准识别;在洪灾现场,无人机精准投送救生设备,架起“空中生命通道”。
城市治理:我们的“空中卫士”灭火无人机可携带两枚灭火弹,快速响应高层建筑火情;AI巡检无人机则能自动识别占道经营、违章建筑等问题,助力城市管理精细化。
文化惠民:从南昌迎春烟花晚会的2660架无人机灯光秀,到飞行体验基地每月接待700余名飞行爱好者,低空经济正以“科技+文化”的形式,让普通人感受飞行的魅力。
江西作为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先行者,正以开放的政策环境和全产业链布局,推动低空经济“飞得更稳、飞得更远”。共青城发布的“黄金15条”专项政策,从资金支持到平台搭建,为企业提供“一站式”发展保障;南昌飞行大会、低空经济展示中心等平台,则让公众近距离接触技术成果,消弭认知鸿沟。
作为从业者,我们深知产业链协同的重要性。从无人机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0%的突破,到与高校合作培养飞行技术人才,再到联合消防、农业等部门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,只有打通“技术研发—场景落地—公众受益”的全链条,低空经济才能真正成为“百姓经济”。
低空经济的终极目标,是构建一个“人人可参与、处处可应用”的生态。我们正在探索更多可能性:
低空物流:上饶开通的江西首 个商用无人机配送航线,已让快递“从天而降”成为现实;
载人交通: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(eVTOL)的研发,将让“打飞的”通勤不再是科幻场景;
科普教育:通过“低空+研学”模式,青少年在飞行体验中学习航空知识,种下科技梦想的种子。
低空经济不是少数人的“专利”,而是全民共享的福祉。它可以是农民手中的一台植保无人机,是市民头顶的一架快递飞行器,是孩子眼中的一场星空表演,更是危急时刻守护生命的一双“翅膀”。作为行业践行者,我们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笔,以民生需求为纸,书写低空经济服务大众的新篇章。天空不应有门槛,低空经济属于每一个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